旅游异化是指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,由于外部控制或操纵,失去主动的、创造性的体验以及与外部世界的建设性联系,从而降低或破坏了旅游对精神成长的价值。这种现象在大众旅游中尤为明显,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:
体验层面的旅游异化:
旅游的本质是精神体验,但在现代大众旅游中,游客往往更注重对外部世界的“体验”而非“认识”,导致旅游体验的表面化和功利化。
宗教旅游异化:
在宗教旅游中,异化表现为宗教文化商品化和庸俗化,封建迷信泛滥,以及旅游者的消费行为异化。这些现象严重阻碍了宗教旅游的可持续发展。
社会文化层面的异化:
旅游者在社交平台上的互动,使得旅游动机转向“为了打卡”,目的地评价转向媒体中的景观性,在场体验成了拍照记录,满意度则分裂为极端爱憎的实现感和失望感。
消费行为的异化:
旅游者在旅游消费时,由于身份、情感、需求、心理预期等定位有悖于旅游消费应有的经济、文化和生态诉求,导致消费行为异常,冲动性购买增多,道德观念模糊,自我约束力下降。
心理层面的异化:
旅游者在非惯常环境中,行为会出现异化现象,如认知偏见加剧,过度依赖外部信息;情绪波动显著,易感性增强;社会互动方式改变,变得更加开放或封闭等。
旅游异化的原因主要包括旅游开发观念和发展导向的偏差、功利主义倾向、旅游活动本身的异地性和暂时性、旅游者消费心理的脆弱和非理性,以及消费主义思潮的盛行等。
为了消解旅游异化现象,需要从多个层面入手,包括加强政府监管、游客教育、社区参与,构建利益相关者利益协调机制,以及引导旅游者树立正确的旅游消费观等。